查看原文
其他

何俊:调整组织架构,推动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

何俊 职教圈 2022-09-12

推荐|郭宏才:深化“三教”改革,赋能高水平商贸专业群建设








中职学校建设若干专业群组,有利于集约使用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专业优势互补提质融合发展,有利于建设精品课程和高水平教师团队,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等。推进专业群建设,是深化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关于专业群构建的价值、理念、原则、方法和路径,可以从学理上做若干探讨,在这方面高职院校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理念和方向上的正确,并不能保证改革创新一定能成功。事实上,许多中职学校(包括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依旧停留在想法、要求和文件层面,依旧停留在原有专业的简单组合与群组名称的调整变化层面。一线教师和基层管理人员将专业群建设视为领导的事、可有可无的事,不愿意按照上级要求采取切实的行动。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既无实质性举措,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

因此,建设专业群,必须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必须取得一线教师的认同,必须建立专业群发展的内生机制和长效机制。笔者认为,通过学校内部组织架构和相应制度的变革,可以促进基层管理人员明确职责主动开展专业群建设,可以使一线教师找到发展平台愿意参与专业群建设。



1

实行系部管理,推进协同育人


为了彰显特色,一些职业学校提出要培养“合格的企业公民”“优秀的职业匠人”“社会的中坚力量”等等育人目标。这些提法无论怎样新颖别致,都不能离开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也不能偏离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过程,应该尽量避免零敲碎打各自为政。职业学校把学生归类到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老师实施不同的课程,这些是手段、方法和策略,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例如与学徒制相比较)。在真实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专业之间、课程之间、教师之间的有机整合和有效融通其实很难实行。常见的是,下达指令的是一批人,研究专业的是一批人,实施教学的是一批人,教导、管理学生的是一批人,相互掣肘和彼此割裂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其一。其二,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学校会按照学生规模和行政级别设置若干管理部门。他们本应以服务教育教学为第一要务,并最终统一到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上。然而,在学校行政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各种本末倒置、部门主义和难以遏制的指挥冲动屡见不鲜。

因此,为了中职学校更好的履行教育职责,有必要在专业建设和师生管理的前端设置一个统筹机构,协同专业建设(负责研究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拟定教学内容、建设实训场室、调配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负责执行教学规范和改革教学方法)和德育管理(负责规范学生行为和促进素质养成)。理想的状态是把这三件事情做成一件事情,即协同育人。

在推进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之下,更需要设置一个以专业建设为主业、跨专业的前端管理和横向协调部门,以整合行政资源靠前指挥调度,中观落实专业群建设的各项任务,将调研、决策、协调等工作统一到专业群建设这一主责之上。

事实上,不少中职学校,尤其是有一定规模或专业数量的学校,已经设置了系或专业部(以下统称系部)。2017年以来,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试行校系二级管理,成立了党政办、后勤管理科、教学管理科、学生管理科四个行政科室,并按照专业技术相近原则设置了机电汽车、财经商贸、信息园林、现代服务四个管理科系。八个部门同为中层建制,按照一正两副的标准配置管理干部。该校实行校系二级管理以来,有效激发了专业发展的动能,有效促进了专业融合发展,近年共建成广东省“双精准”示范专业3个,广州市示范专业3个。

但一些中职学校在推进组织架构调整、实行系部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系部不是“法定”的中层机构,系部干部只是名义上的中层。在有的学校,系部只是纯粹的自设机构,没有在编制部门备案,系部干部不能享受全部的中层待遇。所谓系部,更像是一个大的教研组,或是教务科、教研室等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系部管理人员只是这些行政机构的助手或编外人员。

二是系部虽为中层部门,但学校没有赋予其应有的职权,或者只有事权,没有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即使有,也非常有限,凡事总要请示。系部的主要工作是按照上下级关系完成行政科室布置的各种任务。责权利的不对等,不利于激发系部发展的内生动力,系部在专业群建设上也不太会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系部与学校行政科室之间职责不清边界不明,有事推诿、以权压事成为常态,系部疲于应付、忙于杂事,没有精力将专业群建设好。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把准设置系部的根本目的。无法实现实体化,就不可能为系部运行充分赋能,就不可能实现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2

取消专业教研组,促进一体化管理


职业学校把专业教师集中在一起,相对集中办公,任命组长,成立专业教研组,已经形成惯例。然而在推进专业群建设的大背景之下,教研组的设置可能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是容易形成利益群体。在授课安排、实训场室使用、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教研组一定会维护小团体的利益,一定会先满足小团体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会兼顾其他专业或专业群的需求。这种利益群体虽是不起眼的,却是长期的、坚韧的、难以打破的。

二是影响课程建设。为有小团体利益的存在,每个专业都想着最好不要改变自己的课程体系,不要整合本专业的课程。因此,开发跨专业的新课程,推广专业群平台课程,容易遭到或明或暗的抵制,在操作上有很大的难度。

三是妨碍对专业的研究。判断方向与趋势,构建目标与框架,决定了专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但这些是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在不少中职学校,对专业的研究要么没人负责,要么甩手交给专业组长负责。可是,专业组长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研究状态却少有人关注。事实上,学校和各个部门往往习惯性的将涉及到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教研管理甚至不相关的各种杂事统统交给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长处于学校管理架构的底层,面对各种任务,只能被动接受、照单全收。在疲于奔命、只能应付眼前工作的情形之下,希望教研组长静下心来、持续深入的研究不那么紧急虽很重要的专业建设,其实是不可能的。

四是在设置了系部的前提下,教研组需接受行政科室和系部的双重领导、双重指令。这既降低了管理效能,又让教研组长无所适从。

因此,取消专业教研组精减管理层级,有利于打散教师中的小团体,有利于打破专业之间的藩篱促进专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师资、实训资源等在专业群层面的统筹使用和教育教学的一体化管理,值得探索。



3

组建项目团队,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不管专业群如何建设,专业依然会长期存在;在专业(专业群)中,课程永远是主要的、核心的教育教学载体。但专业和课程不是超然的,它们是实实在在和不断发展的,永远需要人来研究。为此,有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在专业群中遴选若干带头人,让他们在不与特定利益群体发生直接联系、相对超然的状态下,站在促进专业群整体发展的高度和纯学理的角度,研究市场、研究学生、研究专业,构建教学体系,提出资源建设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等等。专业带头人不直接面对老师,不负责具体的教学安排,不参与专业的日常管理(这些事务可交由行政科室或系部统筹)。

二是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根据专业群内涵发展的需要,由骨干教师牵头,按照项目制组建结构化的课程开发/教学团队,建设若干专业核心课程和跨专业平台课程。以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财经商贸专业群组为例。该专业群组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打造了一批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了模拟公司、统计基础、模拟企业经营、市场营销、移动电商、物流单证、财贸信息化办公技能等一大批优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骨干教师制度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既有助于专业群内涵建设,也有助于打破教师的行政化趋向,可以引导更多专业教师潜心研究专业、开发课程和教书育人,使教师不必将精力耗散在追求行政进阶和处理各种琐事上,真正释放他们的潜力。

推进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既要探讨理论问题,也要解决组织架构和人的内在意愿等实际问题。只有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手,才能真正把专业群做扎实,做到位,做出成效。


(何俊,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语文高级讲师,财经商贸系主任,广州市首批中职百千万工程名师培养对象)


来源:作者投稿



01

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备之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02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9-10月份培训推荐

03

关于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第四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公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